菜单
首页 常识

温良恭俭让什么意思(“温良恭俭让”传统国人的品格现在还有吗?)

100人浏览   2024-10-05 10:31:40


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忠孝廉耻勇,是儒学倡导和塑造的中国人的基本的人性特征和人文品格。仁义礼智性,侧重讲人的秉性;温良恭俭让,侧重讲人的品行;忠孝廉耻勇,侧重讲人的德操。

儒学是中国文化乃至中国文明的基本框架。规矩、秩序、仁爱、和谐,是儒学的理想目标,任何时候都是家国理想的一般逻辑,现在也是。中国人的生活理念、社会理想、审美情趣、情感皈依等等,都离不开儒学。我们分析一下儒学在内涵意义上的几个基本范畴,重点是温良恭俭让,供大家参酌与评述。

温良恭俭让,典出《论语》,原文是:“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译文:子禽问子贡道:“夫子每到一国,必定得闻该国的政事,这是有心求到的呢?还是人家自愿给他的呢?”子贡说:“夫子是用温和、良善、恭敬、节制、谦让得到的。这是夫子得闻政事的办法,大概和别人得闻政事的办法不同吧!”

所谓温,即温和、平和,所谓良,即良善、仁善;所谓恭,即恭敬、尊敬,所谓俭,即节制、勤俭;所谓让,即谦逊、谦让。

中国文化中,对人礼貌、友善,就是温;对人关心、关爱,就是良;对人平等、互助,就是恭;对人忍让、节制,就是俭;对人低调、谦虚,就是让。诸如“大家都是朋友”“和气生财”“平等互利,合作共赢”“搁置争议,共同开发”“人敬我一寸,我敬人一丈”“小不忍则乱大谋”“害人之心不可有”“冤家宜解不宜结”“人不犯我,我不犯人”“永远不先打第一枪”,等等,都是温良恭俭让所塑造的中国人特定的人文品格,也是中国人特有的文化品格,世界其他民族是没有的。

传统文化的主导和主体,或者说传统主流意识形态是儒学,自两汉六朝,经隋唐,到宋元明清,两千多年,一直都是。两汉将儒学奉为经典,隋唐以儒学“十三经”为办学和科考的指定教材,宋元明清以“四书五经”为文化范本,也是知识阶层人士学习考试的指定用书。人们的知识范围和行为品格,包括学识、思想、德操、认知习惯、思维方式、审美特征、价值判断等等,都是在儒学的塑造下完成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成为传统中国人人生道路和人生理想的基本目标和基本套路。一直到现在都是,至少说一直到现在还没有完全逃出传统文化套路设置的窠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