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单
首页 常识

立秋时间是什么时候(立秋将至“咬秋”就在这时!)

100人浏览   2024-11-28 11:35:50

云天收夏色,木叶动秋声。

未觉三夏尽

时序已新秋

虽然热浪未歇暑气蒸腾

但秋的脚步已至门庭

北京时间8月7日上午8点09分01秒

我们将迎来立秋节气

01

立秋尚未秋,防暑不可休

立秋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三个节气,也是秋季的第一个节气。公历每年8月7日至9日,太阳到达黄经135度时,进入立秋时节。今年8月7日为立秋日,“立”,有开始之意,“秋”,意为禾谷成熟,立秋之后,暑热寒凉交替,阴阳互转,自然界万物随着阳气的下沉而收敛,从繁茂趋向成熟。

“烦暑郁未退,凉飙潜已起。”立秋预示着暑去凉来、秋天将至,但这只是天文学意义上的秋天来临,并非气象学上的入秋。气象学上认为,一般某地连续5天的日平均气温稳定在22摄氏度以下,就算是入秋了。而立秋尚处于“三伏天”期间,此时我国大多数地区的气温仍然较高,人称“秋老虎”,所以有人说,立秋只是一种“立意”,要过一段时间才能真正进入秋季,正所谓“秋已立,暑难消”。

立秋三候

一候凉风至

立秋后,我国许多地区开始刮偏北风,偏南风逐渐减少,北风给人们带来了丝丝凉意。开始正式进入秋季。

二候白露降

由于白天日照仍很强烈,夜晚凉风刮来形成一定的昼夜温差,空气中的水蒸气清晨时在室外植物上凝结成一颗颗晶莹的露珠。

三候寒蝉鸣

这时候的蝉,感觉到阴气上升,太阳光已成强弩之末,一日不如一日,因而鸣叫得更加响亮、凄切。

立秋时节,早晚的风开始带着几分凉意;因昼夜温差变大,清晨开始有白茫茫的雾气产生;树上的寒蝉鸣叫不停,好像在宣告着暑气的消退。立秋后,虽然暑热一时难消,但是大自然已悄然发生变化,一些地区逐渐进入中午热、早晚凉的阶段。每下一次雨,凉意便会更添一分,于是有了“一场秋雨一场寒”的说法。

02

贴秋膘尚早,润肺去秋燥

立秋不仅是重要的节气,还是我国重要的岁时节日。立秋与立春、立夏、立冬并称“四立”,是古时“四时八节”之一。

立春时有“咬春”,立秋时便有“啃秋”。

许多地方讲究在立秋这一天吃西瓜或香瓜,称为“啃秋”。清朝张焘在《津门杂记·岁时风俗》写道:“立秋之时食瓜,曰咬秋,可免腹泻。”立秋时暑热尚未消尽,啃一口西瓜等瓜果,不仅清凉解暑,心情也会变得愉悦舒朗。一种说法是,啃秋表达了人们“啃下酷暑,迎接秋爽”的一种美好祈愿;还有一种说法是,在立秋前后吃西瓜“啃秋”,可以不生秋痱子。

贴秋膘

中医有言:“夏天过后无病三分虚”,很多人,在立秋这天称量体重发现与立夏时进行对比,轻了不少。于是便有了秋风起“贴秋膘”的习俗!

在立秋的时候,人们用吃炖肉的方法解决了这个问题,在体内既补充了必要的营养如脂肪、蛋白质以及多种微量元素,又起到了增强肌体抵抗能力的作用。同时,料包内的各种中草药的中和,对人体更是起到了祛瘟除湿、平补平泻的疗效。

随着生活方式、饮食习惯的改变,传统贴秋膘习俗也应有所改变,要根据个人体质进行调整,对于一些肥胖、糖尿病、高血压等慢性病人群,贴秋膘时更应注意减少脂肪、糖的摄入。

03

晒秋庆丰收,早睡防秋乏

立秋前后,随着瓜果菜蔬渐渐成熟,农人也陆续开始晾晒应季成熟的作物,人称“晒秋”。其实,晒秋并不只在立秋,从农历六月六便开始了,立秋之后渐入高潮。

在湖南、江西、安徽等地的山区,由于地势复杂,村庄平地极少,农民们利用房前屋后及自家窗台、屋顶架晒或挂晒果物菜蔬,久而久之演变成一种传统农俗。每年立秋时,这些地区还会举行“晒秋节”。晒秋节上,金黄的玉米、红艳的辣椒、绿色的油茶果……五彩斑斓的果实在阳光下光彩照人,吸引众多游客前来观赏。在江西婺源的篁岭古村,晒秋已经成了农家喜庆丰收的“盛典”,“篁岭晒秋”被称为“最美中国符号”之一。把辛勤耕耘的成果展现在天地间,与每一个过往的人分享丰收的喜悦,这是属于农人的幸福,也是这金色季节里最美的风景线。

立秋末伏过后,人们常会感觉到困倦疲惫、精神不振,这被称为“秋乏”。

为什么秋高气爽的金秋时节,会出现疲倦的现象呢?

从生理学角度来讲,“秋乏”产生的原因,主要是身体在还夏天欠下的“债”。夏天天气炎热,人体大量出汗使水盐代谢失调,胃肠功能减弱,心血管系统的负担增加,身体处于过度消耗状态,欠下“夏耗”的债务。到了秋天,气候凉爽宜人,人体出汗减少,机体进入到一个周期性的修整阶段,水盐代谢逐渐恢复平衡,心血管系统的负担得以缓解,消化功能也恢复常态。同时,随着天气逐渐转凉,日照时间逐日缩短,夜间容易入睡,且睡眠较沉,清晨醒来后可能仍觉倦乏,还想再睡,这就是产生“秋乏”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