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单
首页 常识

福建石狮市老街游览区

100人浏览   2024-12-12 08:30:09


八卦街

.01

八卦街是石狮老街区的通称,整个街区位于石狮旧镇区中心,区域面积约4.5万平方米。石狮老街起源于千年古刹凤里庵所在地观音亭街,随着商业的发展繁荣,街区逐步往东南方向扩展,至清初已初具规模,形成了“九街十一巷”的构架。大约在民国二十一年至二十二年(1932—1933年)间,石狮商贸更为兴盛,街市建设方兴未艾,旅居海外的石狮华侨积极倡导投资、认购,旧街道全部拓宽改建,并建新街道连接旧街道,统一建成具有南洋建筑风格的钢筋混凝土结构或砖木结构骑楼式街道,构成较为完整的商业街区,街区至今仍然保留着当时的基本格局。

老街区每一条街道的名称都有它的由来,其形成具有深厚的历史积淀。这些老街古巷纵横交错,呈九宫形状,外来客商游人走入石狮老街犹如进入迷宫,常常会迷路。更有趣的是,老街区的中心原先有一座洋式钟楼(现已被拆),游客在老街绕来绕去总能见到钟楼,弄得晕头转向,被调侃闯入了“八卦阵”,久而久之,就有了“八卦街”的说法。

八卦街是石狮市的发祥地,至今仍然保持旺盛的人气,老街区一带仍以旧市集的姿态呈现,夜间大排档座无虚席,热闹程度不逊于台湾的士林夜市,是逛街怀旧的好去处。

老街区的业态延续传统的沿街店铺经营模式,以传统商贸服务业为主,经营种类繁多,有石狮老字号小吃、特色美食、糕饼甜品;有山货甘味、果蔬鱼肉;有日用百货、五金家电、服装鞋帽;有宗教用品、婚丧民俗用品;有首饰加工、钟表修理、裁缝理发等等,包罗万象、应有尽有。座落于老街区的凤里庵、城隍庙、基督教堂等名胜古迹是老街上的另一道人文景观。

座落于老街区的凤里庵、城隍庙、基督教堂等名胜古迹是老街上的另一道人文景观。

凤里庵

.02

观音亭街位于凤里庵左右两侧,是石狮市最古老的街道。观音亭街的由来与凤里庵可谓密不可分。凤里庵俗称“观音宫”,内供奉观音菩萨,外有一座石亭(现已损毁),故被称为“观音亭”。宋时起,观音亭左侧小店铺就不断出现,后逐渐形成小街,称为“观音亭顶街”,以后交易扩大,小店铺又向观音亭右侧扩展,形成另一段小街,叫作“观音亭下街”,后来合称为“观音亭街”。 现在,观音亭街与其北面的馆顶街合称为“凤里街”。

这座千年古刹——凤里庵是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这座庙宇原先并不叫凤里庵,那叫什么,又是为什么呢?

凤里庵前的一条路是一条古驿道(俗称“官道”),在凤里庵左侧往北约200米处官府还曾设置了一个驿馆,但现在已毁。这条驿道是永宁、深沪等沿海地区通往泉州府城必经之路,在当时凤里庵一带是商人、旅客中途歇脚休息的地点。据传隋朝的时候,往来于这条驿道的商人为了遮风避雨、中途停歇,集资在这里建了一座石头路亭。之后又有一些善男信女在路亭北面捐建了一座寺庙,庙内供奉观音菩萨塑像,庙前并列排放一对石狮子,供过往商旅行人祈求神明庇护旅途平安。因为供奉的是观音菩萨,所以小庙最初叫观音宫,也叫观音庵,路亭叫观音亭。由于商旅行人常常约定在这里碰面、买卖,逐渐形成了集市,后来发展成为石狮最古老的街道——观音亭街。当时社会信奉佛教之风盛行,泉南沿海地区许多村落都兴建观音宫、观音亭,为了把这里的观音亭和其他地方区分开来,人们便根据庙前有一对石狮的特点,将这里的观音亭改称为石狮亭。久而久之,石狮亭就成为村落的名字,后来又演变为石狮地名。

那观音宫为何又改称凤里庵呢?

相传明朝洪武年间,为了巩固海防前线,抵御倭寇入侵,明太祖朱元璋指派大臣周德兴来福建视察海防形势,并着手构建城防工程。据传周德兴精通“风水”之术,一日周德兴为筹建永宁卫城路过观音亭,停轿歇息,定睛一看,发现这里很有灵气。观音亭正好坐落在“凤穴”之上,而西面不远处的小山岗又是“狮子穴”,断言此地“狮舞凤翔,日后必昌”,观音宫也因此改称了凤里庵。

后来,“凤里”两个字就成为旧时石狮镇的雅称,而现在凤里街道也是沿用了这个别称。

那对古老的石狮子,还有一个有趣的传说。按闽南民间习俗,石狮子的摆设皆为左公右母,公狮张口注视来往信众,母狮闭嘴护卫膝下幼子,体现传统社会男女有别,各司其职。另有一说,说是它们在念佛号,张嘴的公狮口吐“阿”字,闭嘴的母狮发出“弥”音,一公一母二重唱,听起来就是“阿弥陀佛”的“阿”和“弥”,倒也抑扬顿挫,余韵悠然。如今,母狮早已不知何处去,公狮却依然忠诚地守望在这里,成为石狮悠悠千年的历史见证,堪称石狮市的“祖狮爷”。

仔细端详这只“祖狮爷”,其造型扑拙,线条简古,神态安详,尽管因年代久远,石头风化,脸上五官的细部皆已模糊,但总体轮廓雍容大度,有泱泱然隋唐之古风。只是它实在太老了,圆鼓鼓的大眼睛,目光似乎有点迷茫,张开的嘴巴里也没有牙齿。尽管它只有半人高,且老态龙钟,但人们对它依旧心怀敬畏与感恩,不但为它披上红布披风,系上红布肚兜,还在它身边立碑,为它和古庵一起戴上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桂冠。

另一只石狮子去哪呢?

这得说说另一只石狮子“失踪”的悬案。

传说清朝初年,有一个风水先生路过凤里庵,看到庙前蹲着一对石狮子,背后正好是“凤穴”,犯了忌讳,便对村民说:“凤穴中狮子成对,日久必成精灵,高兴时起舞嬉闹,乡村之间必定发生械斗!”村民听后慌忙请求指点破解办法,风水先生答说:“补救之法是:二者必弃其一,再造一个莲花石臼,放在狮子旁边,方可保村中安宁。”村民听了一一照办,弃掉右边的母狮,换上了莲花石臼。这莲花石臼也有它独特的功能。据本地老人讲,旧时每逢炎热夏季,就会有善心之人烧开茶水倒入石臼中,旁边放着杯具,并贴上“奉茶”红字条,供路人免费饮用解渴。一方石臼,也是福泽世人了。

凤里庵主体建筑始建于隋朝,坐北向南,经过历代重建和扩建,规模逐步扩大,清朝重建时占地达2000多平方米,建筑物包括山门、拜亭、前殿、中殿、方丈室、知客室、斋堂、花苑,拜亭四周有石椅石桌。庙里供奉弥勒佛、地藏王菩萨、释迦牟尼三世尊,正中间供奉观音菩萨,两侧是罗汉壁龛。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由于石狮镇街道扩建,凤里庵的石亭子和部分建筑物被拆除。


历经一千多年风雨沧桑的凤里庵,仍然端坐在凤里街的原址,现存一幢用红砖白石和钢筋水泥混搭、带有闽南侨乡中西合璧风味的双层建筑,建于1934年,当时由颜氏、郭氏两位善信前往菲律宾募捐重修,占地面积仅460平方米。庵内庵外,楼上楼下,雕梁画栋,金碧辉煌。其大门上方,刻有“凤里古地”四个大字。跨进门槛,烛光摇曳之中,但见香案前的石地板上,有个深陷的凹坑,据说,这是千百年来无数善男信女在此五体投地、毕恭毕敬磕头磕出来的,由此可见,其香火绵延千年而不绝。

石狮城隍庙

.03

观音亭街的南端接口就是城隍街了。这是因为石狮城隍庙坐落于此而得名。城隍庙是城隍街的重要景点。

城隍信仰在我国已有几千年历史,但古代城隍的建造却有一套严格的规定,有城池才可以建城隍庙。石狮古时候只是村落乡里,却建起了城隍庙,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左侧边门的对联揭晓了谜底:鳌城香火分来久,狮地风云拂去多。这副对联记载了永宁城隍庙与石狮城隍庙之间的历史渊源,“鳌城”是永宁卫城的别称,“狮地”则是指石狮这个地方,也就是说城隍爷来自永宁卫,但是这和常见的分灵或分炉有所不同,石狮的城隍是从永宁搬迁移驾过来的。大家一定很想知道是什么原因让城隍爷从永宁“跑”到了石狮呢?

这还得从永宁城隍庙说起。明朝的时候,倭寇猖獗,经常侵扰我国沿海地区。洪武二十年(1387年),江夏侯周德兴奉旨督建永宁卫城。古代建城必有城隍,兴建永宁城隍庙也就是顺理成章、水到渠成的事了。永宁卫城指挥使为正三品官衔,按照明朝的礼制,永宁城隍被明太祖敕封为“忠佑侯”。到了明朝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倭寇登陆攻占永宁卫城,到处烧杀掠夺、无恶不作,卫城百姓纷纷夺路而逃。当中有一群卫城百姓背着永宁城隍爷塑像逃往内陆,路过石狮观音亭下街,攀登石台阶时,体力不支,慌乱中不慎跌倒在地,城隍爷脸颊也给撞伤了。众人经过这番奔波劳累,疲惫不堪,商议后就在此搭起棚子把城隍爷塑像供奉起来,之后信徒们就地盖起了城隍庙。据说城隍爷脸颊的“伤痕”后来屡次聘请工匠粉饰修补,但都是没过几天油漆就会脱落,“创伤”赫然如初。当初背着城隍爷出逃的信众共有十五个姓氏,这些人的后代至今仍称为“卫内人”。当然这些都是民间传说,据专家考证,事实也并非如此。

事情的原委是这样

清朝顺治十八年(1661年),朝廷为切断沿海百姓对郑成功的支援,实行了严厉的“迁界令”,强迫从山东到广东的沿海居民内迁三十里,史称“辛丑迁界”,俗称“播迁”。泉州是郑成功的故乡,迁界时首当其冲,永宁卫城也未能例外。无奈之下卫城百姓只好离乡背井迁居内陆,其中有一部分人为了祈求神明保佑就携带永宁城隍爷和其他神像逃难到石狮并安顿下来。庙里现存碑刻也有记载,石狮城隍庙建于迁界六年之后的康熙丁末年(1667年),乾隆、同治、民国年间均有重修重建。庙里几方碑记具有较高的学术研究价值。其中,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永宁举人朱莲撰写的《重修鳌城迁建石狮城隍庙记》,记载了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曾一度设置分县的重要史实,弥足珍贵。

为什么民间传说和历史记载会有这么大的出入呢?

永宁城隍爷分明是因迁界移驾石狮却被说成因倭患而出逃?这是因为当时的老百姓慑于清初统治者的残暴,惧怕说实话招惹杀身之祸避讳的说法,把永宁城隍被迫迁移石狮的这段历史移花接木、穿凿附会在倭寇身上。

清朝顺治十八年(1661年),朝廷为切断沿海百姓对郑成功的支援,实行了严厉的“迁界令”,强迫从山东到广东的沿海居民内迁三十里,史称“辛丑迁界”,俗称“播迁”。泉州是郑成功的故乡,迁界时首当其冲,永宁卫城也未能例外。无奈之下卫城百姓只好离乡背井迁居内陆,其中有一部分人为了祈求神明保佑就携带永宁城隍爷和其他神像逃难到石狮并安顿下来。庙里现存碑刻也有记载,石狮城隍庙建于迁界六年之后的康熙丁末年(1667年),乾隆、同治、民国年间均有重修重建。庙里几方碑记具有较高的学术研究价值。其中,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永宁举人朱莲撰写的《重修鳌城迁建石狮城隍庙记》,记载了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曾一度设置分县的重要史实,弥足珍贵。

城隍庙占地约560平方米,坐北向南,富丽堂皇的弧形两层排楼和对面精致小巧的戏台都是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街道拓宽扩建时建造的,是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建筑物,具有鲜明的闽南侨乡特色。城隍爷圣诞日,好戏连台,日夜不断。

城隍庙有一个正门,四个侧门,每个门都有其相应的对联和门神。正门悬挂清代书法家郑板桥手迹“城隍庙”匾额及清代“敕封忠佑侯”匾额。

正门后的上方挂着一块大算盘,大家猜猜看这是干什么的?这和城隍爷的职责有关。刚刚大家看到的正门上写的那副对联:“阴阳非有两般理,善恶只凭一点心。”说的便是城隍爷掌管阴阳两界,扬善惩恶,赏罚分明。算盘就是城隍爷用来计算老百姓在阳世的是非功过的工具,也是城隍爷善恶分明、秉公执法、公正断案的象征。据说石狮城隍爷非常灵验,老百姓每每遇到糊涂烂账或是难解的纠纷,总会去城隍庙让大算盘算一算。小至芝麻小事如邻里纠纷、民事争执、失窃疑案,大至连官府和地方乡绅都束手无策的乡间大规模的封建械斗,只要恭请城隍爷出驾坐镇,当事各方慑于城隍爷的威严,心存敬畏,也都不敢再生事端,遂能很快平息事态、化解矛盾,获得圆满的结果。闽南谚语“石狮城隍出辇,械斗就免”就是这种信仰的真实写照。

庙内大殿进深二落,西侧附一开山殿,庙后二楼另辟太岁殿。大殿正中间祀奉的就是忠佑侯城隍爷了,左边依序祀奉观世音菩萨、开山殿七大巡爷;右边依序祀奉武安尊王、广泽尊王、土地公、城隍夫人。大殿左右两侧由内往外依序供奉的则是廿四司、黑白无常、青脸獠牙鬼差和役吏差官。西侧开山殿为“内台执法”场所。

庙内的龙柱和香炉造型独特。龙柱上盘绕的龙又称蟠,指的是未升天的龙,盘绕在柱子上,跟石狮一样,兼有欢迎访客的意思。 其造型有十大特点:一火眉、二鲤须、三牛鼻、四鹿角、五狮头、六鱼鳞、七蛇身、八喷火、九鹰爪、十白尾。这些都是万物的化身。

庙中供奉的“万年炉”,镌刻“乾隆乙酉年”(1765年)字样,这件石香炉见证了清代石狮与台湾之间的密切关系。乾隆年间,石狮集市得到快速发展,成为晋南主要农产品集散地,对外贸易、商品经济也持续增长。当时,将原设于兴化(莆田)的“西仓同知”移到泉州城内,负责管理晋南一带事务。乾隆三十年(1765年),“西仓同知”治所移设于石狮,阳湖进士黄宽担任同知,塑望入庙,焚香顶礼,捐俸整修城隍庙。可见,“万年炉”即是黄宽当年捐资修缮城隍庙时敬献之物。

根据道光《彰化县志》记载,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随着泉台经贸的发展,为加强对彰化的治理,将“西仓同知”移设于台湾彰化。另在石狮设立“石狮分县”,以晋江县贴堂县丞孙象治移驻石狮街,“管理石狮、安平(安海)一带地方赌博、私宰、斗殴及民间雀角等事,其命、盗案件及事情重大者,仍由县办理”。 石狮分县设立后,历任恪遵旧典,重视对石狮城隍庙的保护,从而使石狮城隍庙成为信仰活动的中心。

石狮城隍爷也因此威名显赫、声名远播,影响力遍及周边几十个乡村以及晋江、南安、惠安、安溪、德化、漳州、同安等县和泉州、厦门等市区。石狮是闽南著名侨乡,旅居海外的侨亲为了得到城隍爷的庇护,保佑他们在侨居之地安居乐业,又纷纷从石狮城隍庙分炉割香祀奉。因此石狮城隍爷在台湾、香港、澳门、菲律宾、新加坡、泰国、马来西亚拥有大批的信众,台南、香港、澳门乃至菲律宾还建有石狮城隍庙,海外信众也经常组团来石狮城隍庙谒祖进香。2003年香港爆发“非典”,特区政府特许香港石狮城隍庙在北角出巡游行踩街,消灾祈福,警方还出动警力协助维持交通秩序,由此可见石狮城隍影响力之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