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人浏览 2024-12-08 08:29:10
沿着临武汽车总站旁的官山路直走约300米就是三叉路,在三叉路口右转沿环城南路走约200米就到了秦汉古道溱水文化广场。
沿着古道过溱水关关楼,踏着打磨光滑的石板路,穿越古道两边的松树林继续前行,道路平坦,两边以松树为主,秋天时节,草木已显枯黄,阳光晴好,松风阵阵,草木幽深,石路空远。一人行走于此,只觉悠然自得,岁月静好。
经过溱水关关楼,我便走上临连段保存最完好的一段石板路,这条类似马爬坡的“马镫道”穿过松林一直持续几十公里,它每块石板几乎都是1.4米至1.6米宽,每一级都古意盎然。继续往前,一段呈锅底形的碎石路跟马镫道并行两百米,年代更久远,这就是秦汉古道最老道路。
从溱水关关楼行数约800米,到一开阔平坦处,两株古树首先映入眼帘。枝干错落弯曲,奇巧有致,带着原始印记和岁月沧桑。树叶已落地。
大树旁边是名宦祠和清凉泉。
名宦祠:名宦祠是纪念有德的官员的祠堂。临武历史悠久,自汉、唐以来,代著循良,邑宰、丞、簿、巡司,廉政为民官员代有人出。如唐羌之爱民,骂谏罢荔枝贡、徐经孙之正田赋兴文教、李希贤之明剖善断爱士民、杨学孔之德化民众除恶俗、陈贵科之勤政廉洁息匪患等,无不名留青史。
名宦祠内选列临武历代廉吏十名,立碑塑像,述其事迹,以为宦者楷模,为百姓瞻仰。
里面柱子两边的对联:一庭明月持身勿使白璧玷,两袖清風立志直舆青雲齐。
大门两边的对联:名声永驻千秋史,官跡长留百姓心。
大门两边柱子的对联:泉酒鑒名宦古宇穆穆垂廉史,树荫蔚清风新祠昭昭动后人。
还有古井,不知年月如何,井水也许曾经清冽,现今却是……
廉泉清流
名宦祠前,清泉长流,明洁如镜。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宋代文豪苏轼曾有题廉泉之句,即为此泉最佳之诠释;水性故自清,不清或挠之。君看此廉泉,五色烂摩尼。廉者为我廉,我以此名为。有廉则有贪,有慧则有痴。谁为柳宗元,孰是吴隐之。渔父足岂洁,许由耳何淄。纷然立名字,此水了不知。毁誉有时尽,不知无尽时。 来廉泉上,捋须看鬓眉。好在水中人,到处相娱嬉。
成武丁:据临武志记载:成武丁,东汉时,临武北乡乌里人,年十三为县小吏,后为州牧署为文学主涉。成武丁因食仙人灵药而成仙,传说他乘白骡云游,能呼风唤雨,曾以杯酒千里外为临武灭火:他通晓禽兽语言,当年七夕“牛郎鹊桥会织女”中,搭鹊桥的喜鹊就是成武丁呼唤促成的。
“牵牛诣织女事”,见记于南北朝吴均的《续齐谐记》及宋代的《太平广记》,清代大学士、方志学家王.
运在《桂阳直隶州志》中说:“七夕灵会,始自临武,传于天下数千年矣。”可见有了成武丁方有“牛郎鹊桥会织女”的美丽传说,临武还是“牛郎鹊桥会织女””美丽神话的发源地。
继续沿着古道走4.5公里处有一凉亭,叫四方亭。 四方亭在三叉路口的中间,溱水关关楼至四方亭分岔之民道4.5公里。往前走就是沿古道到连州,沿另一条古道返回走就到临武县城。
“逃税之路”的传说,也是民间和官方智慧的博弈。在临武,官道、民道皆为古道,他们在武水镇沙市四方亭分岔,官道直接越过沙市进入邝家社区,过“更楼”入临武县城。而民道分岔后,为断续石板铺就的小径,它直接跳过“更楼”那段,从边缘进入正道。这条民道是老百姓走出来的,不过‘更楼’为了逃税,大家戏称它为‘逃税之路’。经名宦祠、廉泉清流、溱水关关楼、溱水关文化广场、临武县城。
当时的挑夫和平民百姓都是走民道的,明清时候民道比官道更热闹,官道上走一百人,民道就会走三百人。在秦汉古道上,挑盐、从商都要收税,具体的税额根据斤两计算。于是,才有人想起越过官道关卡,走一条小径。因为从四方亭到县城,两条路分道扬镳。但这条小径到底是在官道之前还是之后成型,已无从考证。民道和官道,似水火不容但又亲密相接。感受过民道生活烟火。